摘要:Micro LED技术一直在不断更新迭代发展,定义的界限也随之有所变化,以至于不同应用场景、不同阵营玩家对「Micro LED定义」产生不同的认知与理解。同比穿戴和车用市场,大尺寸显示市场,则已经有着更适合的土壤、更成熟的产业链和强有力的公司主导与推进。
Micro LED在诞生之初,就被认为是史上第 一种没有尺寸限制的显示技术,各性能能达到或超越当代显示规格,成为公认的显示未来发展方向,被誉为终极显示技术,因而受到整个显示产业链厂商的大力追捧。同时,因其可全面覆盖大中小尺寸所有场景,且Micro LED技术一直在不断更新迭代发展,定义的界限也随之有所变化,以至于不同应用场景、不同阵营玩家对「Micro LED定义」产生不同的认知与理解。
今天,本文核心目的先不纠结于Micro LED的准确定义,谁的定义最终才是产业的标准,还需要交给市场和时间而定。今天我们重点来探讨相比中小尺寸,为何说大尺寸Micro LED更容易实现商业化?
Micro LED更容易从三个市场抢滩
不过,虽然「没有尺寸限制」,但在各类场景应用下,面对不同的性能要求、应用端特性和同台PK的技术流派实力,Micro LED即使要一统天下,也要按照游戏规则,合理规划商业化顺序。
首先,我们从观赏型态的角度看,分成四大类显示——公共显示、车用显示、消费电子显示、头戴显示。
其中公共显示(含商业显示),分户外跟户内,户外显示屏在商业楼体、体育赛事、舞台演艺等场景随处可见,户内显示屏则出现在安防监控、智慧中心、大型会议中心、电影院等,主要采用LED RGB自发光显示屏,特色是大、亮、观赏距离远
车用显示则主要以抬头显示、中控平台、仪表盘显示为主。而从特斯拉开始,车辆的大触摸屏就成了车辆交互现代化的一个话题和象征,未来更多的汽车也将会往副驾、后座、车窗等均显示化的方向。目前竞争技术路径有LCD、OLED、Mini LED及Micro LED。
消费电子显示涉及产物较广,大到电视、电脑显示器,小到手机、手表,目前主流显示均为尝颁顿。但在手机应用领域,翱尝贰顿则来势汹汹,市占率预计今年将达近40%。
近几年来,头戴式显示设备已经走进了大众的视野,包括虚拟现实(VR)、增强现实(AR)、混合现实(MR)等多种形式,显示技术除了要解决清晰度问题,同时也需要超快速切换时间的能力,产业在探索LCD、OLED、Micro LED不同技术路线。
行家说产业研究中心认为:
基于各大厂商此前已经巨资投入OLED,并积极推进OLED在手机上的应用,故无论是LCD还是Micro LED,在手机显示上均压力大于推力;而在平板电脑、手提电脑、台式电脑等中尺寸领域,LCD可以通过加持Mini LED+量子点技术,解决画质和色彩问题,优势依然明确,可与OLED对抗,Micro LED技术和成本在这一领域暂时还不明显。
故根据Micro LED在对比度、寿命、功耗、反应速度、色域等核心指标方面的优势,以及结合当前市场竞争格局,Micro LED更容易从大尺寸LED显示屏(含大电视和公共显示)、中尺寸车用显示、小尺寸穿戴式显示(含智能手表、头戴显示器)这三个领域抢滩市场,其中又以大尺寸LED显示屏为首,将最快、最容易实现规划商业。
大尺寸显示屏更容易实现规模商业化
重点来了,为何说大尺寸LED显示屏会排在Micro LED规模商业化顺序的首位?商业化不等于规模化,针对上文提到的Micro LED更容易抢滩的三大领域,我们逐一来分析。
穿戴式市场的不可预测性
前文提到,穿戴式产业在探索LCD、OLED、Micro LED不同技术路线。而因Micro LED 可以做到更薄、电光转化更高效、更高分辨率、更高对比度、更长寿命、更高亮度、更耐烧屏及更快的切换速度,而被寄予厚望。
但从可穿戴的发展史和目前市场规模情况,仍存在较大不可预测性。
可穿戴技术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,主要探索和创造能直接穿在身上、或是整合进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设备的科学技术,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产物形态:
虽然诞生时间已不短,但目前除了智能手表外,其它均还处于探索阶段。即使是当中市场关注度和媒体响应较高的头部眼镜,也是2012年Google Glass发布后,才逐步进入大众视野,后各大品牌相关产物才陆续涌现。但多年来,虽然技术和产物不断迭代,相比其它消费电子类产物,却一直未被大规模应用,更没有成为民众的标配,也仍然处于初级探索阶段。
总的来说, Micro LED的特性非常适合用于可穿戴市场,但是因可穿戴式产业本身是一个新兴产业,成长变数过多,规模化的周期较长,加上消耗量过小(穿戴主角智能手表加头戴显示器全球出货量合计仍处于千万级别),推动力的能量不足,相比大尺寸显示,会有一定的消耗量,没那么容易实现规模化商业化,即Micro LED在这个领域的渗透关键不在于竞争技术,而是市场容量,取决于穿戴式产业何时能大规模化兴起。
车用显示要求高、周期长、导入严苛
LCD辉度不够,而OLED有信赖性包袱(对水汽及氧气敏感),Micro LED高辉度、可异形、无尺寸限制、可制成透明屏等特点,非常适合汽车这类半户外场景。随着智能驾驶汽车逐步发展,可以在车前玻璃、车窗、后视镜上采用Micro LED技术,用来显示驾驶员状况、路况等监测数据。
2019年汽车销量近9千万辆(2020因疫情降为7650万辆),该场景尺寸较大,用量较多,如果未来逐渐走向自动驾驶,汽车显示对于Micro LED来说决不是一个小众的市场。
但是,车用显示和穿戴产业同样面临一个问题,即Micro LED的价格更适合优先导入高端无人驾驶智能汽车,而这一市场也还处于培育期,即使是发展多年的新能源汽车,2020年全年,累计销量为312.48万辆,仅占全球汽车4%市场份额。
此外,更重要的是,汽车性能与人类安全息息相关,导入和验证周期通常比普通产业要长两到三年,对所有供应链的可靠性要求极为严苛,对于更新供应商、技术升级等都尤为谨慎,这一定程度上也会限制了Micro LED的规模商业化推进。
大尺寸显示基于成熟产业链、可避开对手、有强有力公司推进
而同比穿戴和车用市场,大尺寸显示市场,则已经有着更适合的土壤、更成熟的产业链和强有力的公司主导与推进。
首先来看,目前公共显示中采用的RGB LED技术,实际上正是与Micro LED同宗,均属于LED自发光技术,主要的区别在于当前的LED芯片尺寸较大,而Micro LED则顾名思义——比当前LED更微小。目前LED自发光技术路线已经从最开始的mm级大小,进化到μm级,再从大于300μm,现在逐步到100μm、80μm……甚至更小,这意味着,这一阵营的玩家,从过去到现在,再到未来,都是朝着不断缩小LED迈进的,顺势而为下,Micro LED是可见未来里的终极方向。
(本文内容来自行家说Talk:《为什么大尺寸Micro LED更容易实现规模商业化?》。转载只为信息和知识传播目的,如发现内容使用不符合本人意愿,可联系本站修改或删除!)
咨询
电话
公众号
关注有礼
扫码关注公众号
发送“福利”送好礼
回顶部